日前,“张达利设计20年作品展”在位于深圳坂田万科星火产业园的大象艺术空间开幕,展览以影像、空间、海报、档案、实物等多种形式呈现了深圳知名设计师张达利的几十件设计作品,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展现出深圳设计的演变史。
张达利1995年在深圳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,是深圳平面设计的一个代表性人物。曾获2012年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赛金奖,2008年首届“中国设计艺术大展”铜奖、2005-2011年“GDC平面设计在中国”大赛铜奖,2003年“GDC平面设计在中国”大赛全场大奖、金奖,2003-2012年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东京字体设计协会TDC奖、1996年首届“华人设计大赛”金奖等多种奖项。
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张达利的平面设计就找到了自己的设计语言。他的那组《人类》、《时间》海报,至今让人记忆犹新。他用诡谲的想象力,展现出诗歌般出奇的意象——发着高烧的地球,被鸟笼关押的时钟——这种新奇的表达,迅速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,也抓住了观众的视线,它们准确地传达出人类当下的处境,引人深思。而在《通往中国之路》、《We Meet……》这两张海报中,张达利则展现出一种造镜的高超本领,用最突出的文化元素,形成自己的视觉表意,比如用故宫代表中国丰富的秘境,用欢快游弋的音符营造音乐会的自由气息,都很传神的突显出设计的主题。
随后的一组《人与自然》,运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,强行将人体局部与自然图像结合,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关系。在这组空灵的、有着幻觉气息的海报中,人是自然之体,自然是人的视界,也是人体的外延。这种意境的精心营造与语义的简洁明了,展现了张达利早期海报的突出风格。这组海报也充分呈现出张达利的先锋意识,他的设计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揭批,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精神性需求。
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,还有《深圳精神》《我爱深圳》这两组海报。“深圳精神”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张达利用一把铁锤与文字的变形组合做画面语言,干净利落地传达出“千锤百炼”、打破常规的城市品性,让人感觉画风突变,也给人明快的视觉冲击。在《我爱深圳》三幅公益海报中,他同样利用了文字元素,用变形的意象嵌入文字之中,形象地说出深圳人“敢闯、敢干、敢说”的个性,及求发展勇突破的“铁钉精神”。在这两组海报中,我们看到设计师与城市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,海报成为设计师抒情与言志的一个多维空间,成为突破平面的语义密码。使设计不只是二维视觉的平面建构,而是一个可以超脱视觉局限的精神实体。
2008年12月,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,成为中国第一个、全球第六个“设计之都”。 “设计之都”的光环让深圳设计师身处一种国际性聚焦之中,也向这个城市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设计师自身更是在寻求转变,以期更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,以及全球视野中一个知识型社会对于设计的寄予。设计师的作品既需要贴近城市的营商环境,也需要引领公众的审美,需要从平面跳跃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,以及更辽阔的思想领域。设计师对自我观念的刷新,正形成一股波澜,在这个城市荡漾开来。张达利,是这一趋势的引领与把握者之一。这一年,张达利开始从平面设计更多转向城市空间与展示设计。
在20年的设计实践中,介入城市公共空间(包括半公共与个人的生活空间),提升城市公众形象,引领生活美学,反抗日常的平庸,也是张达利一块相当重要与突出的工作内容。他在努力地通过自身的设计,使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,从而使美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扫一扫更精彩!
首创展台搭建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! Powered by EyouCms
全国服务热线:(86-020)29840768 手机:15920323209
地址:广州天河区珠吉街东横三路8号广桥商务园B栋4楼401
备案号:粤ICP备12055948号